近期,“重庆三峡学院防火墙及DNS设备采购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电商平台普联官方旗舰店售价299元的“普联 TL-R473G 出口防火墙”,以85万元一台的高价中标重庆三峡学院采购项目时,舆论瞬间炸开了锅:一边是普通消费者随手可及的平价设备,一边是高校采购清单上的“天价” 预算,如此悬殊的价格差,让不少人直呼“看不懂”。

      

(点击图片查看报道原文)

      这场风波的源头要追溯到2025年5月,事件曝光后,重庆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由市财政局、市教委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直到9月6日晚,重庆市教委官网发布的调查通报,才揭开了这场“天价采购”的真相:供应商洪正公司靠虚假承诺恶意扰乱采购秩序,采购人重庆三峡学院履责不力、把关不严,代理机构市政采购中心机械执行流程,就连评审专家的谈判评审也流于形式。

      尽管通报明确未发现利益输送,但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浮出水面 —— 公共项目的预算关,到底该怎么守?

专家经验≠市场真相,传统预算模式藏隐患

      在很多信息化项目采购中,预算制定往往依赖专家经验。不可否认,专家对技术方向有判断,但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单一的经验判断很容易“掉链子”。


 
      就像这次三峡学院的采购,若评审专家能多了解下电商平台的实时售价,或对设备实际成本做些调研,85万的预算或许就不会轻易通过。可现实是,专家们的经验停留在“过去的认知”里,既没跟上市场价格波动,也没摸清设备真实价值,最终让“天价采购”有了可乘之机。这种过度依赖经验、脱离市场实际的预算方式,本身就为采购乱象埋下了隐患。

第三方评估:补上预算 “安全阀”

      其实,要避免这类问题,未必需要复杂的解决方案 —— 在预算阶段引入专业的第三方信息化造价评估机构,就是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

      这些第三方机构不像学校采购部门那样“身在此山中”,也不会像供应商那样有利益倾向。他们既能用专业能力实时跟踪市场价格、查询历史成交价、分析同类相似设备价格等;也能按照标准流程评估开展评估,记录询价过程形成询价底稿以备核验,最终出具可追溯的评估报告,并对评估报告承担责任。避免 “拍脑袋定预算”,真正能帮采购方守住“钱袋子”,也能让预算价、采购价透明化话,符合市场价格规律,让合规供应商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

      如果三峡学院在制定预算时,能有这样的第三方机构把把关,或许299元与 85万元的价格笑话,从一开始就能避免。
预算守不住,公共资金就容易 “打水漂”

      这起事件并不是个例。在不少公共项目采购中,预算偏离市场实际的情况时有发生。说到底,预算不仅是一串数字,更是公共资金使用的“第一道闸门”。一旦这道闸门因为评估缺位、把关不严而松动,浪费的就是纳税人的钱,损害的也是公众对公共项目的信任。

      重庆三峡学院的采购风波已经给出了教训:靠“人治”的经验把关,不如靠 “专业 + 客观” 的第三方评估筑牢防线。未来,若能让第三方信息化造价评估更多参与到预算制定中,或许就能少一些 “天价采购” 的争议,多一些公共资金的合理使用。毕竟,每一分钱都该花在刀刃上,这才是公共采购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