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概况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中国太保”)是在1991年5月13日成立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基础上组建而成,是国内领先的综合性保险集团,也是首家在A+H+G(上海、香港、伦敦)三地上市的保险公司。中国太保拥有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农业保险和资产管理等在内的保险全牌照,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解决方案、财富规划和资产管理服务。
对于信息化软件与系统研发,软件规模和成本的估算与测量是重要任务之一。既往中国太保的工作量评估依赖个人经验线下完成,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
(一)缺少统一标准
软件成本评估过程复杂,缺少科学统一的度量标准,导致评估人员较难解释软件费用成本的合理性,询价人员较难识别报价的合理性,双方较难达成共识,影响软件系统的快速迭代开发与交付。
(二)个体评估差异较大
不同评估人员个人知识背景不同、对需求理解不同,造成同一份软件需求不同人员评估结果差异较大。
(三)审核效率不高
人工审核需逐条比对软件需求和评估结果多份文档,尤其对大型项目,功能模块多,需审核数据多,审核和沟通耗时较长且容易出错。
二、实施过程
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太保启动建设软件成本度量评估体系并引进被《软件工程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认可为软件规模度量基础方法的功能点法进行研发工作量和成本的评估,使软件成本度量过程标准化,评估结果可量化。随着功能点法在中国太保及各子公司实际应用面的不断扩展与深化,已经实现新建项目在全集团、持续改进项目在中国太保、科技公司等多家机构应用功能点法进行成本估算。
功能点法在中国太保及各子公司的应用推广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一)功能点法导入
自2018至2020年,建立一套可在中国太保全集团推广使用的软件成本度量定制化模型和方法,并确定估算模型、流程和相关模板等以应用到新建项目启动阶段的工作量和成本评估中,实现功能点法的导入及在中国太保的落地应用。
(二)功能点法应用推广
自2021至2022年,优化已有的软件开发项目工作量评估流程和机制,嵌入功能点法,形成完整、科学、统一的软件成本度量标准流程并落地中国太保全集团。通过确定并落地适用于常规项目、大数据项目、人工智能项目3类共5种估算模型,进一步扩大软件成本度量模型和方法应用范围;搭建中国太保自有功能点法培训体系并面向中国太保及各子公司定期组织软件成本度量培训及考试、软件工程造价师认证培训及考试,持续提升功能点法专业能力,实现功能点法在全集团新建项目及多家机构持续改进项目的应用推广。
(三)引入AI能力优化功能点估算与审核
2023年,启动软件成本度量评估体系智能化升级工作,利用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人工智能辅助软件成本评估与审核工具,项目通过构建高效的开发环境和数据集,优化了估算和审核模型,实现了超过90%的审核准确率和超过80%的估算准确率,同时增强了模型对非功能点的识别能力,并提升了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了业务筛查效率和服务质量,主要完成的工作有:
1.项目实现了估算和审核模型的构建。通过标准API接口,实现了估算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的无缝数据交换,这不仅提高了数据流转的效率,也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此外,我们还记录了估算和审核模型的关键指标,为后续的优化和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2.数据集的构建和人工确认是项目中的另一项重要成果。项目完成了包含4.6万条数据的智能审核训练集的构建,并在去重后得到了37297条数据,所包括的智能审核验证集和智能估算验证集都经过了严格的人工确认,确保了数据的质量和模型训练的准确性。这些数据集的建立,为模型的持续优化和验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利用人工审核结果对模型进行持续优化,我们的审核模型准确率已超过90%,而估算模型的准确率也达到了80%以上。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模型的强大能力,也展示了我们在模型训练和优化方面的专业水平。
3.项目模型的功能和性能也取得了突破。通过增加功能项类别和调整审核规则,实现了模型对非功能点计数项的识别能力,提升了业务筛查效率。同时,通过调整审核模型返回结果的策略,扩大了结果的覆盖范围,使得审核结果更加全面和准确,能够更好地满足实际业务的需求。这些改进不仅提升了模型的实用性,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服务。
三、实施成效
通过在中国太保及各子公司推广应用功能点法,有效提升了软件成本评估和审核能力,并在减少评估人工投入、提高评估准确性、提升数据资产利用率上取得一定成效。本案例是保险业软件成本度量领域应用功能点法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有效提升评估效率、质量和数据资产利用率的成功实践,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具体实现效果及意义如下:
(一)从时间效率的角度来看,传统的项目评估流程需要2到3天才能完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较长的项目周期。借助先进的工具,这一过程可以被压缩至10到15分钟,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时间成本。
(二)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原本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审核工作,通过智能化工具的辅助,人员需求下降50%-70%,成效十分明显。这不仅减轻了团队的工作负担,也降低了人力成本,使得项目团队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关键领域。
(三)智能辅助模型的引入,为人工评估和审核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些模型能够快速提供智能结果,帮助评估、审核人员更准确地判断项目的情况,从而大幅提高了成本度量的一致性和效率。这种智能化的辅助不仅加快了决策过程,也提高了评估的准确性。
(四)通过智能化工具和模型的应用,项目团队能够更快速地就软件成本达成共识,减少了沟通成本。这种共识的快速形成,有助于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信任,促进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减少了因误解或沟通不畅而产生的额外成本,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的整体效益。
(五)通过对软件成本度量评估数据进行平台化管理,形成对信息化软件成本度量数据管理的闭环,使软件成本度量评估环节数据、审核环节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利用成为可能,实现数据资产的持续积累与保值增值。
四、客户评价
目前功能点法已很好地融入中国太保全集团日常软件成本度量工作中,评估结果被正式应用于新建项目启动阶段的评估工作量和确定研发成本、持续改进项目实施阶段的工作量估算等多个重要环节。回望来时路,功能点法推广应用相关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搭建立体专业培训体系是实现功能点法有效推广的重要基础
目前中国太保已完成基于线下结合线上模式的功能点法培训体系搭建。线下通过定期和外部认证机构合作组织国家标准认证培训及考试,培养了一支中国太保自有的软件成本度量评估师队伍。这些举措为功能点法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嵌入工作管理流程,推动功能点法在其他场景的应用是保证功能点法全面落地的重要手段
通过将功能点法嵌入到常规软件开发项目的工作管理流程,实现了软件开发成本的在线评估和审核,从而提升了审核效率并保证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在这个过程中总结了比较好的工作管理以及功能点法应用经验,借助这些经验,优化工作流程,将功能点法适配到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场景,推动功能点法应用在这些场景的成本估算,逐步推动了功能点法在各机构的全面落地应用。
(三)创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是保障功能点法应用效果的重要举措
随着功能点法在中国太保全集团的全面推广应用,各方在提高对功能点法认可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地预期:要求评估和审核工作的效率更快、准确度更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太保启动智能化升级工作,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智能模型,并与人工操作无缝衔接,实现完美业技融合。嵌入到软件成本度量工作流程中的智能估算和审核模型,支持功能点计数项的自动识别、智能分类、智能审核等,以助手形式随时辅助人工估算和审核,大幅提升了功能点评估和审核的质量和效率,有效保障了功能点法的应用成效。
此外,“中国太平洋保险构建AI工具辅助软件规模度量提升工作效率”项目,还被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2023(第六届)大会以“第三届“金信通”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十大案例”隆重发布,颁奖照片见图1。项目受到了高度评价,主要体现在:项目建设基于国家标准的软件成本度量体系,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及深度学习技术,训练了智能估算及审核模型,实现了功能点自动识别及辅助审核,提升了功能点方法的识别准确率与效率,极大地提升了软件规模度量效能,相关方法已应用到IT新项目立项的工作量评估中,为集团IT精细化管理奠定了科学基础。(本文由北京中基数联科技有限公司撰写,仅供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归中基数联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2023(第六届)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十大案例颁奖照片